郑波卫,1960年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祖籍江西省临川。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泉州国画学会(终身名誉会长)。
人可以没有宗教,但不可以没有宗教性。宗教性是那一份超越了理性的计算,追求生命意义和生命体验的冲动。那些在逻辑思考背后,潜在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东西,才是人性之真。所以道家说“修真”,儒家讲“率性”,释家谈“见性”。各家大能所示,均是启迪世人追求人性之真,寻求自身宗教性的本源。物欲充斥的社会压抑了现代人的宗教性,如果梦是人类潜意识的释放,追梦正是我们渐渐遗失的存在的真谛。
在这个科技进步的电子化的时代,人类可以以极其低廉的成本几乎创造一切生活所需。那么何以艺术品仍然有巨大的价值?既然一张数码相片,可以完美的让瞬间成为永恒的风景而只须几分钱的成本,那么为什么梵高用十九世纪斑驳的油彩涂抹出的并不绝对符合现实的星空被全人类认为是无价的财富?我们早已知道,用技艺反映现实世界,不是艺术的价值。之所以为艺术品,恰是因为它折射出人类的梦境,承载了人类的宗教性——那不是可以用工艺摹仿,而只能用心,用通感,用灵性去体验的。艺术是一扇古老的小门,藏在斑斓的感官体验之后,门后的幽径通向我们梦境的最深处……
王尔德说:“什么是精明人,他们通晓世间万物的价码,但对于价值确一无所知”。历来有太多人混淆或者被混淆了价码和价值的含义,迷失在艺术收藏领域。更有无数的精明人在追问,什么东西是真正的艺术品值得投资收藏?显而易见,不具备宗教性或说没有梦的灵性的东西就不是艺术品,也不具备艺术价值。没有宗教性的作品大致两种,如果技艺精良,设计巧美,可以被作为工艺品或者装饰品来估价;如果矫揉浮华,炒作取巧,那么只是一堆哗众取宠,毫无价值的垃圾。自古以来收藏市场永远是充斥着大量的垃圾,少量的工艺品和太少的艺术品。而历代的大收藏家,鉴赏家无不是从“寻梦”“见性”出发,浪里淘沙,发现保留下超越时空的珍宝。
在众多的当代作品中,郑波卫梦幻般的山水触动了我。画家用自己擅长的书法技法融入绘画,古老的技法需要多年浸淫的功力,而施之于山水,又酣畅连绵,有速度感和节奏感,很有冲击力很现代。乍看波卫的画颇为独特,甚或怪异,大块的墨色遮天蔽日,使人猛然一惊。驻足细看,却层次分明,曲径通幽。并非此画少章法,恰是不入俗套而意合古人。古意何为?师法自然,直抒胸臆是也!看画面,视野开阔,大气磅礴,不追随摹仿,不矫揉造作,不求唯美,求真求见性。看笔触,锋走龙蛇,墨化云水,如癫如醉,如痴如狂。在这个水墨的梦境世界里,分明有一个小宇宙,在这里有当下,有远方,有故乡,有有幻想,有深埋大地的苦难,有百折不屈的生长……一切如此的不可思议又如此真切。这就是宗教性,可以被理解和欣赏,但又超越理性和现实的窠臼,这是一个不可泯灭的鲜活的人性存在的证明。
人类爱美。不争的现实已经证明,计算机和高科技可以远远比人类更快,更好,更廉价的创造美。而存在让我们知道,唯美不能完全满足人类的灵魂。我们的灵魂中有一个梦,梦中还有“真,善”在“美”之前。追梦,追寻真善的自我是艺术梦境的价值。郑波卫的画恰恰带我们进入了这样的梦。
雪夜人静时,烫一壶好酒,灯下缓缓展开画卷,极目随着水墨丘壑向远方延伸,在老郑笔下幻化的美丽山水间,让我们带着自己的真善性情,御风飞扬。